IF 13.3!食用超小多酚纳米酶口服治疗酒精性急性胃炎
IF 13.3!食用超小多酚纳米酶口服治疗酒精性急性胃炎
过量饮酒和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NSAID) 会导致胃炎,影响全球数百万人,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仍然有限。虽然一系列纳米酶已被用于炎症性肠病 (IBD) 的口服治疗,但针对胃炎治疗的研究仍未得到探索。胃快速排空、剧烈的胃酸侵蚀和非食用成分构成的挑战阻碍了纳米酶在这种情况下的实际应用。在此,通过使用完全可食用的天然活性多酚、铁离子和 PVP 合成了三种类型的亚 10 nm 超小铁多酚纳米酶 (UIPNs)。UIPNs 迅速渗透胃粘膜,在胃中停留超过 12 h,并在恶劣的酸性环境中保持稳定。它们表现出优异的过氧化氢酶 (CAT) 、过氧化物酶 (POD)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酶样活性。与奥美拉唑相比,所有三种类型的 UIPN 均显示出优越的活性,其中 Fis UIPN 在预防和保护酒精诱导的小鼠胃粘膜损伤方面表现出最佳性能。完全来自食物的成分,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构建成超小纳米酶,确保长期安全性,并有望在各种胃肠道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点:1.设计了全食用级超小纳米酶系统,通过天然多酚、铁离子和PVP构建,实现安全无毒、生物相容性好;2.实现了优异的胃部滞留和保护效果,可快速穿透胃粘膜并在胃部稳定滞留12小时以上;3.集成了多重酶活性(CAT、PODSOD),形成协同保护作用,治疗效果优于临床常用药物奥美拉唑;4.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构建纳米酶,避免了化学合成,保证了长期使用安全性。
科研启发:1.从临床需求出发设计材料,针对胃部特殊环境(快速排空、强酸性)优化材料性能;2.利用多重酶活性协同作用提升治疗效果,强调功能集成的重要性;3.多学科交叉(材料科学、酶工程、胃病治疗)在解决复杂医学问题中的价值;4.重视材料安全性,从源头设计确保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性。
思路延伸:1.治疗应用拓展:探索其他消化道疾病治疗、开发预防性保健产品、研究联合治疗方案;2.机理研究深化:研究材料与胃粘膜相互作用、探索多酶协同机制、评估微生态影响;3.材料优化方向:筛选更多天然活性成分、优化粒径和形貌、提高稳定性;4.诊疗一体化:整合诊断功能、开发实时监测手段、建立疗效评价体系。
DOI : 10.1016/j.cej.2024.157090
温馨提示:网站部分素材源自网络,仅供学术交流勿做其他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苏州北科纳米供应产品仅用于科研,不能用于人体,不同批次产品规格性能有差异。 |